【建院四周年】辛勤耕耘 跨越发展

刑庭法官 朱瑜

四前年,三中院挂牌成立,当天,最高法院周强院长莅临张江视察三中院和知产法院,在办公大楼前和部分干警合影留念,回想起来,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亲身经历了三中院从筹备到挂牌成立,到如今走过了四个春秋,一路走来,感触良多。四年来,从无到有,三中院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四年里,我的工作岗位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前两年在办公室做后勤保障工作,这两年在刑庭从事一线审判工作。下面我主要谈谈我的两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就是起点高。

三中院作为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划法院,是司法改革先行先试的“急先锋”,成立之初广受关注,各级领导来院视察,全国各地的法院来院参观交流,还有很多外事接待。起点高,同时也意味着对我们工作要求高,标准高。对于这一点感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刑庭,我都有着很非常深刻的体会。三中院建院初期,虽然人员配置和办公条件都捉襟见肘,时任院长吴偕林院长经常向我们提要求,要求我们工作上要大胆创新,要有三中特色,他经常在我们面前提到的一句话是“弯道超车”,要求我们要有创新举措,工作要有特色、有亮点。建院后,我们实施的分类立案材料清单制度,诉讼材料即时扫描同步生成特别是一次扫描系统等,在全市、全国范围内都是首创的。一些来我们院参观的法院同仁说我们是“袖珍法院”,地方虽小,而且还是临时租借的,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和兄弟法院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四年来,不仅基础建设、硬件条件突飞猛进,我们的制度建设、审执能力以及影响力也都今非昔比。

到了刑庭之后 ,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三中院成立之后,我们刑庭除了办理传统的铁路案件,经高院指定,还管辖全市范围内的走私、食品药品、环资案件和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特别是食品药品犯罪案件,涉及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我们审理的福禧案、假冒雅培奶粉案等案件,都引起了普通百姓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官媒自媒都进行了大量的报导和评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不光要注重法律效果,还要充分注重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这也对我们审判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我们庭里也不断在加强学习,以审判绩效数据为抓手,提升审判效率和质量,加强审判队伍建设,虽然我们刑庭审判人员不多,但每个人各有侧重,建立了专业团队,推进各项诉讼机制建设。四年来,应该说较快地适应了新的案件、新的节奏,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上半年,我们庭对集中管辖三年以来的食药品案件和走私案件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编写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刑事案件审判白皮书和走私刑事案件审判白皮书两份白皮书,经向社会公众公布后,得到了较高的关注,获得了好评。我今年到海关学院去讲课,到食药监等部门进行调研和沟通案件时,他们都对我们的这两份白皮书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第二点感受就是精简高效。

三中院建院时“三院合一、统一管理”的格局模式,就注定了三中院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精简、高效、扁平化管理的特点。不管是综合部门,还是业务庭室,普遍存在人手短缺的难题。人员少,意味着我们的分工不象其他法院那样精细明确,工作职责、工作范围不可能分得很清,常常需要我们身兼多职,不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因为人员精简,工作就必须高效。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中院建院初期,由于办公场所限制,全院干警分散在三地办公。我那时候在办公室,办公室总共才十来名干警,也分成了三摊。我们首批先到张江的后勤保障人员,两名在编人员和一名辅助文员,总共就三个人,为先期搬到张江的领导和业务部门做好后勤保障。而张江这边的办公大楼,刚刚租下来还在改造,一边装修一边办公,也给我们的后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那段临时过渡期,为了度过难关,我们三个人都身兼数职,行装、档案、财务、机要、信息化,样样都要顾及,所有的工作都不分彼此,每天都象走马灯一样忙个不停,中午根本没有午休时间,晚上也没有正常下班的时间,周末加班,节假日加班,不停地加班。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人生之中最忙碌的,我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那样的经历了。

转岗到了刑庭之后,同样也面临相同的情况,我们庭里面全部人员加起来,可能也没有其他法院一个审判团队的人多。虽然我们也组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团队,调研时每个人会各有侧重,但实际上每个承办人所有类型的案件都要办。而且我们庭里也没有情况组、协理员等岗位人员的配备,审判人员除了要完成案件审理,还要兼顾调研、课题案例编撰、外出讲课等任务。在目前案件数量不断增加,人员不增反减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家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加强配合,攻坚克难。一方面,庭里法官之间、法官与助理、书记员之间都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互相补位,另一方面,部门与部门之间也都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包融。

前一段时间,院里组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题为《门》的文章,回顾了25年前,我走出校门,第一次走进隐身在会文路菜场的法院大门时的情形,以及之后铁路中院经历的一系列的变迁和改革。当年,我第一次走进会文路那扇毫不起眼的大门时,根本想不到几十年后我们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三中院建院四周年来的发展历程,包括这些年来我在铁路中院、三中院的经历,都是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我坚信,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改革的浪潮一定会更加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我坚信,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我们探索的信念不会变。

阅读次数:66815